5月22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长才应邀做客第251期“外语论坛·专家论道”,以“重审‘跨层’:自然与非自然”为题,通过腾讯云端为威尼斯官网与校外慕名而来的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李敏锐副教授主持讲座。
王长才从国内外学者对“跨层”的不同理解说起,他表明,Metalepsis,原是古典修辞学一个术语,直译为“转喻”。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1972年《辞格Ⅲ》中《叙述话语》将此术语引入叙述学,专指从叙述层到另一叙述的违规现象,即narrative metalepsis“叙述转喻”;在1972年的《叙述话语》中,热奈特是将“跨层”和他的预叙(prolepsis)、倒叙(analepsis)、集叙(syllepsis)和赘叙(paralepsi)等术语结合起来,构成一个体系。在热奈特的观点中,“跨层”是指从一个叙述层到另一个叙述层的违规现象,即在某叙述层次之外的叙述者、受述者或人物进入被叙述的故事世界,或者故事世界中人物进入到叙述者所在的叙述世界。除此之外,热奈特还提出了一个“反跨层”(antimetalepsis)的概念,来指作者来到现实世界中的跨层现象,而在最初的界定中,本来就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向的越界。为了区分修辞格意义上的跨层,热奈特还提出“作者跨层”、“叙述跨层”、“读者跨层”等概念。从1972年热奈特将转喻这一修辞格引入到叙述学领域之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讨论各种文类和媒介叙述,除了小说、戏剧、影视,还有对流行歌词、漫画、数字小说、电子游戏等的讨论。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论探讨也有很多,王长才谈到,除了散见于各种期刊的论文,还有集中探讨跨层的专著和论文集。威廉·内勒斯(William Nelles)区分了“无标记跨层”(unmarked metalepsis)和“有明显标记的跨层”(distinctly marked metalepsis)玛丽-劳拉·瑞恩(Marie-Laure Ryan)将“跨层”分为修辞性跨层(rhetorical Metalepsis)和本体性跨层(ontological Metalepsis)两大类。沃尔纳•沃尔夫(Werner Wolf)为跨层下了一个新定义,即“对于在可能世界的再现中存在或被提及的层次或者(本体性)逻辑上相区别的(子)世界而言,通常有意的悖论性跨越或混淆。”爱丽丝•贝尔(Alice Bell)与扬•阿尔贝(Jan Alber)将跨层与非自然叙述理论结合起来,认为在瑞恩的修辞性跨层和弗鲁德尼克的作者跨层中,并没有发生真正对界限的超越,因而只是比喻性的,而本体性跨层中才涉及到对边界的破坏性超越,这在物理上和逻辑上不可能实现,因此是严格意义上的非自然的。索尼娅•克利梅克(Sonja Klimek)更明确地区分了跨层的简单和复杂类型,讨论了其效果与功能。王长才认为近年来讨论跨层最集中的学者应属朱利安•哈内贝克(Julian Hanebeck),哈内贝克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归纳,将所跨越的层次从叙述层次转换为能指域与所指域,扩大了跨层的范围。王长才同时也指出了哈内贝克观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阿斯特丽德•恩斯林(Astrid Ensslin)和爱丽丝•贝尔则重点讨论了“互动性跨层”,她们将跨层界定为“实体在本体上相区别的领域之间的移动”。王长才总结到,自从热奈特将“跨层”从修辞格引入到叙述学领域以来,多位学者从各自的立场进行了讨论、补充与修正,这一概念的内涵及所指也在变化,尚没有形成共识。
在各位学者对“跨层”概念的讨论基础之上,王长才对其进行了再界定,结合跨层的性质、范围、程度与效果、现实与虚构、作者意图与读者阐释、不同媒介特性等情况,提出一种相对更灵活更具包容性的界定——跨层是指某个文本内外,由读者辨识出并将之归于作者有意安排的在不同世界之间的话语或实体的跨越。针对这一界定,王长才结合多部文学作品进行了阐释。对于自然跨层与非自然跨层,王长才表示,由于典型的跨层会打破模仿框架,也是不可能的事件,因而这种通常会被视为非自然叙述现象。尽管多位理论家对跨层按不同标准进行了分类与讨论,但跨层的自然与非自然问题尚未被充分讨论。王长才认为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违背叙述因果性,或者是否打破模仿框架。在自然的跨层中,即使读者意识到层次的跨越,但会将这种跨层视为文本的设定,是对一种特定世界的再现,读者仍可以沉浸于这一世界之中。而非自然的跨层则是违反文本设定、打破读者沉浸感,令读者认识到作者有意违背叙述因果性,打破模仿框架,且需要读者用两种阐释框架来把握。在他看来,自然与非自然的跨层的区别并不在于程度,而在于其性质。自然跨层与非自然跨层的功能与效果也有所不同。
讲座结束后,众多师生纷纷就讲座内容积极提问,王成才与师生就“作家在写作的时候运用跨层这一叙述手法是想达到何种效果?”“插入情节是否突兀是不是可以被视为区分跨层和穿插式的一个标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李敏锐对讲座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对王成才的线上讲座和分享表示衷心感谢。
【专家简介】王长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出版专著《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叙事话语研究》,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鲁迅研究月刊》、《英语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文化与诗学》、《符号与传媒》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2013-2014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2021-2022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PROJECT NARRATIVE访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自然叙述学研究”、教育部课题“视觉叙事的可能与限度”、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西叙述学前沿问题研究及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后经典叙述学热点问题研究”等。